|

楼主 |
发表于 2023-5-2 13:55
|
显示全部楼层
如:〔中吕•山坡羊〕侍牧庵先生西湖夜饮
元·刘时中
微风不定,幽香成径,红云十里波千顷。绮罗馨,管弦清,兰舟直入空明镜。碧天夜凉秋月冷。天,湖外影;湖,天上景。
注释:牧庵:姚燧,元代散文家,刘致的老师,对刘致有知遇之恩,所以的题目中会有一个“侍”字。
此曲写姚、刘二人秋夜泛舟对饮的情形。曲子的前三句分别从触觉、嗅觉、视觉,描绘美好的秋夜,通过“微”“幽”营造出静谧的氛围。但“红云十里波千顷”,西湖之美并未被深沉的夜色隐藏,相反还在夜色的映衬下显现出一种朦胧娇柔的美。用“红云”喻夜色下的荷花,十分巧妙。“绮罗馨,管弦清”写出了曲中人闲逸悠然的心情,他们泛舟观景,不知不觉中也成了景的部分。
作者简介:
刘时中(约元成宗大德年间前后在世),洪都(今江西南昌)人,元代散曲家。生卒年、生平、字号均不详,约元成宗大德年间前后在世。官学士,时中工作曲,今存小令六十余支,套数三四首,以水仙子西湖四时渔歌最著名。他的两套散曲作品《端正好.上高监司》,一扫曲坛吟风弄月、离愁别恨的旧习,直接以创作来评议当时现实政治的重大问题,这在元散曲中几乎是绝无仅有的。前套由十五支小令组成,描写在天灾人祸下,广大贫苦人民在死亡线上挣扎的悲惨遭遇。后套由三十四文小令组成,长达1800字,为元代散曲之冠,是揭露当时江西库吏的营私和钞法的积弊的,尽管其中也表现出作者的阶级局限,但其战斗性和思想艺术成就是不容置疑的,因而在现行的高校文科教材中几乎都有详细分析。
通感技巧的运用,能突破语言的局限,丰富表情达意的审美情趣,起到增强文采的艺术效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