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诗词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123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扬之水

[佳作转载] 六经筑我:《朱子语类》论《诗》的转向与回归

[复制链接]

5449

主题

10万

回帖

35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57116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4-8-14 23:03 | 显示全部楼层
“感物道情”是朱熹对《诗》性质的认识。“感”是一个关键词,诗人感于外物而表达情志,解读者有感于诗中之意而情有所动。注重外物对人情志的触发作用,是朱熹思考问题的一个特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49

主题

10万

回帖

35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57116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4-8-14 23:04 | 显示全部楼层
“兴”之用不是“化下”或“刺上”,而是感发、兴起“我”之善意,感发的对象在君主和民众之外,还包括阐释主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49

主题

10万

回帖

35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57116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4-8-14 23:07 | 显示全部楼层
朱熹一直强调阐释经典不能停留于字义层面,应当超越文本之义,要自身加以体认。读《诗》解《诗》的目的之一是实现对经典文本的客观认知,目的之二则是在阐释的过程中,将经典内化,对自我进行审视、纠正,不断发现、更新、建构自我。可以说,前者是通向后者的津梁,后者才是经典阐释最终要达到的目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万

主题

105万

回帖

386万

积分

分区版主

总版主兼大别山峰和《中华诗人》杂志社首席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3860561

特别贡献奖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4-8-16 10:44 | 显示全部楼层
致敬文祺,天天快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粤ICP备18000505号|粤ICP备17151280|香港诗词

GMT+8, 2025-5-1 01:57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