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九文 于 2025-3-11 10:33 编辑
七律系列·79·九文(陆游转世的)唐婉浴金汤·七阳
文/九文-2025-03-06-09:52-作于南京一中
华清池浴罢金汤,肌粉粘棉剩纳凉。
初试丝裳香渗雪,后看仙子月流觞。
麝脐熏透螭奁物,猩血修成玉凤装。
化现幽云光照客,水亭霞彩织天堂。
注释:
金汤:
“金汤”本是指“金城汤池”的略语,意指用金属建造的城和沸腾的水形成的护城河,形容城池非常坚固,难以攻破。这种解释源自《汉书·蒯通传》,其中提到“必将婴城固守,皆为金城汤池,不可攻也”。
在道家语境中,“金汤”指汞(水银)和水。这里的“金”指的是汞,“汤”指的是水。而在我诗作里“金汤”的意思是指护城河的河水在夕阳余辉照射后的样子就像金汤一样。
其历史背景和使用场景,“金汤”一词最早出现在《汉书·蒯通传》,用于描述秦末陈胜吴广起义时,武臣攻打范阳城的情形。蒯通劝说武臣以隆重的礼节接待范阳令徐公,使其投降,从而使得其他守将也相继投降,形成了“金汤城池”的说法。
麝脐:
1. 基本意思:
麝脐指雄麝脐部的香腺囊,是麝香的主要分泌器官。该部位在雄麝腹部形成囊状结构,皮肤外露且毛短稀疏,分泌物具有独特香气。
2. 生物学特性:
生理结构:麝脐由腺体细胞和储存麝香的囊腔组成,分泌物初期为液态,干燥后形成颗粒状或块状的成熟麝香。
采集方式:传统方法需捕杀雄麝割取香囊,现代养殖技术已实现活体取香,但天然麝香仍极为珍贵。
3. 历史与文化应用:
文学意象:古代诗词中常以“麝脐”代指麝香,如唐代唐彦谦《春雨》中“薰炉咽麝脐”,宋代陆游词中“螭奁熏透麝脐香”,均以麝脐象征奢华或雅致的生活场景。
药用记录:宋代《建炎以来系年要录》记载官员因盗取禁中麝脐获罪,侧面反映其作为贡品的稀缺性。
4. 相关衍生词汇:
麝脐香:即天然麝香的别称,强调其来源。宋代文献描述其用于熏香、入药,甚至涉及盗窃案件。文化象征:部分解释将其引申为“珍贵才华”的隐喻,如成语“麝脐香”形容文采斐然,但此用法较为罕见。
5. 现代价值与保护:
麝香作为中药材,具有开窍醒神、活血通经等功效,但因野生麝濒危,我国已将其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并推广人工养殖和合成替代品。
螭奁:
螭奁的基本含义
螭奁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chī lián。其基本含义是指螭形为饰的熏香铜匣。在古代文献中,螭奁常被用来形容精美的器物,尤其是与熏香相关的铜匣。
螭形为饰:螭是一种古代传说中的龙形生物,通常没有角。在螭奁的设计中,常常可以看到螭的形象作为装饰元素。
它是一种熏香铜匣,螭奁主要用于存放熏香,是一种具有实用功能的器物。螭奁有着丰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意义。
历史起源,螭奁的概念最早出现在宋代,尤其在诗人陆游的作品中有所体现。例如,在《雨中至西林寺》诗中,陆游写道:“珍重山僧迎客意,螭奁一缕起微熏。”以及在《浣沙溪·南郑席上》词中:“凤尺裁成猩血色,螭奁熏透麝脐香。”这些诗句不仅描绘了螭奁的美观,还体现了其在古代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其文化意义体现螭奁不仅是实用的生活用品,更是古代文化和艺术的重要载体。它反映了古代工匠的精湛技艺和对美的追求,同时也体现了当时社会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审美情趣。
螭奁在现代的应用,尽管螭奁作为实物已经较为罕见,但其形象和概念仍然在现代文化和艺术作品中得到体现。例如,在一些古典风格的家具设计或装饰品中,可以看到螭形图案的应用,这些设计往往融合了传统与现代的元素,既展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又符合现代审美需求。
总之,螭奁不仅是一种具有实用功能的器物,更是承载着丰富文化内涵和历史信息的符号。通过对螭奁的研究,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古代社会的风俗习惯和审美情趣,从而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