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九文 于 2025-3-11 10:35 编辑
七律系列·80·九文(陆游转世的)唐婉浴金汤·七阳
文/九文-2025-03-11-10:02-作于南京一中
凤尺裁成吉羽裳,鸳绡戏喜薄荷塘。
红棉扑粉冰肌嫩,碧玉羞容月貌凉。
水榭飞花千仞壁,池亭醉客九霞觞。
华清溢彩娉婷俏,熏透螭奁暗遣香。
注释:
碧玉:指美女,这里指唐婉。
九霞觞:指更华丽的酒杯或盛大的饮酒场景,如明代诗句“大官屡出九霞觞”。
千仞壁:
是化用“壁立千仞”的成语。千万丈高的山峰像墙壁一样耸立。形容山势高峻陡峭。比喻山势形象高大,巍然挺立。
“壁立”是指像墙壁一样矗立,“千仞”形容极高或极深。古以八尺为仞。出自· 晋·张载·《剑阁铭》:“惟蜀之门,作固作镇,是曰剑阁,壁立千仞,穷地之险,极路之峻。”
典故的引证:
1.其山惟石,壁立千仞,临之目眩,欲进则投足无所。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河水一》。
2.那江水陡然间壁立千仞。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一六回。
3.承县君山,即抱犊山,壁立千仞,顶宽而有水,此山去海三百里,天气澄清,宛然在目。宋·乐史·《太平寰宇记·河南道二十三》。
4.大藏壁立千仞,崖端穴数孔,乱插木板如机杼。明·徐弘祖·《徐霞客游记·游武夷山日记》。
5.凡五七律诗……贵用陡峭之笔,洒然而来,突然涌出,若天外奇峰,壁立千仞。清·朱庭珍·《筱园诗话》·卷四。
6.加以两崖夹水,壁立千仞,盘纡激射,天下罕比。唐·赵冬曦·《三门赋序》。
7.王公(导)目太尉(虞琮):岩岩清峙,壁立千仞。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赏誉》。
8.尚书令景武公杨素,崖岸峻峙,天资宏亮,壁立千仞,直上万寻。唐·魏徵·《唐故邢国公李密墓志铭》。
9.人言今人只见曾子唯一贯之旨,遂得道统之传。此虽固然,但曾子平日是个刚毅有力量、壁立千仞底人。南宋·朱熹等·《朱子语类·学七》。
10.公素性廉洁……壁立千仞,不受苞苴。 清·百一居士·《壶天录》·卷上。
螭奁:
螭奁的基本含义
螭奁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chī lián。其基本含义是指螭形为饰的熏香铜匣。在古代文献中,螭奁常被用来形容精美的器物,尤其是与熏香相关的铜匣。
螭形为饰:螭是一种古代传说中的龙形生物,通常没有角。在螭奁的设计中,常常可以看到螭的形象作为装饰元素。
它是一种熏香铜匣,螭奁主要用于存放熏香,是一种具有实用功能的器物。螭奁有着丰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意义。
历史起源,螭奁的概念最早出现在宋代,尤其在诗人陆游的作品中有所体现。例如,在《雨中至西林寺》诗中,陆游写道:“珍重山僧迎客意,螭奁一缕起微熏。”以及在《浣沙溪·南郑席上》词中:“凤尺裁成猩血色,螭奁熏透麝脐香。”这些诗句不仅描绘了螭奁的美观,还体现了其在古代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其文化意义体现螭奁不仅是实用的生活用品,更是古代文化和艺术的重要载体。它反映了古代工匠的精湛技艺和对美的追求,同时也体现了当时社会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审美情趣。
螭奁在现代的应用,尽管螭奁作为实物已经较为罕见,但其形象和概念仍然在现代文化和艺术作品中得到体现。例如,在一些古典风格的家具设计或装饰品中,可以看到螭形图案的应用,这些设计往往融合了传统与现代的元素,既展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又符合现代审美需求。
总之,螭奁不仅是一种具有实用功能的器物,更是承载着丰富文化内涵和历史信息的符号。通过对螭奁的研究,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古代社会的风俗习惯和审美情趣,从而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