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念奴娇・赞邓稼先
云收广漠,看烽烟弥野,危时如沸。
别却故园寻大道,踏碎沧波迢递。
瀚海埋名,荒原淬志,血汗凝精粹。
雷轰穹昊,九霄光破寒翳。
回首筹策星驰,霜凋华鬓,犹抱丹心炽。
两弹腾辉惊广宇,浩气长存千祀。
北斗同明,山河共仰,楷范千秋继。
英魂归处,万家灯火如缀。
国之脊梁邓稼先
在历史的长河中,总有一些名字如璀璨星辰,照亮民族前行的道路。邓稼先,无疑是其中最为耀眼的一颗。他的一生,是奉献与担当的壮丽史诗,是科学精神与爱国情怀的完美交融。
1924年,邓稼先出生于安徽怀宁的书香世家。自幼,他便在浓厚的文化氛围中熏陶,展现出对知识的强烈渴望和非凡的学习天赋。中学时代,他勤奋好学,成绩优异,尤其对数理学科有着浓厚的兴趣。1941年,邓稼先考入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在那里,他接受了顶尖的学术训练,为日后的科学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
1948年,为了追求更高深的学术造诣,邓稼先远渡重洋,前往美国普渡大学留学。在异国他乡,他始终心系祖国,仅用两年时间便获得了物理学博士学位。1950年,新中国刚刚成立,百废待兴,邓稼先毅然放弃了美国优越的科研条件和生活待遇,冲破重重阻挠,回到祖国的怀抱,投身于新中国的建设。
1958年,邓稼先接到了一项特殊而艰巨的任务——参与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研制工作。从此,他隐姓埋名,告别家人,扎根在荒无人烟的戈壁滩,开始了长达28年的艰苦科研历程。在研制过程中,他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技术封锁、设备落后、环境恶劣……但这些都没有阻挡他前进的步伐。他带领团队日夜奋战,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最终在1964年10月16日,成功引爆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让世界为之震惊。
然而,邓稼先并没有停下脚步。紧接着,他又投入到氢弹的研制工作中。1967年6月17日,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再次彰显了中国的强大实力。在这一系列伟大成就的背后,是邓稼先和他的团队无数个日夜的辛勤付出,是他们对国家和民族的无限忠诚。
长期的核辐射严重损害了邓稼先的身体健康。1985年,他被诊断出患有直肠癌,但他依然心系科研事业,在病床上坚持工作,为中国核武器的发展提出了许多宝贵建议。1986年7月29日,邓稼先在北京逝世,享年62岁。他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中国的核武器事业,为国家的安全和民族的尊严立下了不朽功勋。
“君视名利如粪土,许身国威壮河山。”邓稼先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什么是爱国,什么是奉献。他是中国科学界的骄傲,是中华民族的脊梁。他的事迹和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