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诗词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楼主: 扬之水

[佳作转载] 王冠:神思”只是创作主体的“想象”活动吗?

[复制链接]

5655

主题

10万

回帖

37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72144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5-11-28 22:06 | 显示全部楼层
教化意味着此在朝向普遍性和无限性的提升,且这种提升并不局限于与通常所谓的实践活动相对立的理论性的认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655

主题

10万

回帖

37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72144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5-11-28 22:08 | 显示全部楼层
在“神”的作用下,艺术作品的创造者具备了与万物交游的底气,也具备了从事创造活动所必需的志向与气质;也是在“神”的支持下,感官对于世间诸物的理解,才能顺畅地投射到语言之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655

主题

10万

回帖

37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72144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5-11-28 22:09 | 显示全部楼层
在“神”显现的地方,语言通畅无碍,物的意义也就可以被此在理解,而“神”之隐遁的后果,则是语言表达的滞涩。有了“神”之显现这个前提,艺术创造者的知识积累和技巧功夫,才是有意义的;被“神”的力量贯注的心灵,才能根据创作的规则审定绳墨。这才是艺术创造活动的首要端绪和根本方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655

主题

10万

回帖

37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72144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5-11-28 22:13 | 显示全部楼层
首先,刘勰用“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阙之下”来界定“神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655

主题

10万

回帖

37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72144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5-11-28 22:14 | 显示全部楼层
艺术作品的产生和流传离不开“物因素”的托举,艺术作品尽管可以作为某种“器具”而进入日常经验,但艺术作品之为艺术作品,正在于它不只是“器具”,而是一种有“世界性”的东西,它可以突破此在的日常操劳所赋予它的有用性的规定,通过形式指引的“诱饵”,而将存在之真理的追问“引诱”到“大地”和“世界”的永恒争执中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655

主题

10万

回帖

37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72144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5-11-28 22:17 | 显示全部楼层
人之文是天地之文的一部分,文学创造活动包括“神思”在内,都是人与天地之文相互作用(“神与物游”)的结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655

主题

10万

回帖

37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72144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5-11-28 22:19 | 显示全部楼层
一方面,万物之情状都出于“自取”,并不能像“众窍”和“比竹”的声音那样,能够找到一个明确的发动者(“主体”),另一方面,万物的发生又不是完全意义上主动的,它们的“自己而然”又毕竟出于某种被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655

主题

10万

回帖

37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72144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5-11-28 22:21 | 显示全部楼层
“真理的自成事件”就是某种我们不是其主人的东西,甚至可以说,那些与艺术家的工作一起“产生”的东西,往往是连艺术家自己也难以料定,不知从何而来的东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655

主题

10万

回帖

37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72144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5-11-28 22:23 | 显示全部楼层
“至精而后阐其妙,至变而后通其数”是对艺术真理的完整与完满状态的一种描述,强调的不是任何线性意义上的先后顺序,而是说,创作者想要表达思理之中的精微之处,只有在尽可能充分了解“神思”的完满性的前提之下才有可能,“至精”“至变”的完满状态是“阐其妙”“通其数”这一主体意愿得以产生的“基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655

主题

10万

回帖

37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72144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5-11-28 22:25 | 显示全部楼层
其一,“道”与意义之“意”是源初和派生的关系,道的意义并非感官(色、声)所能理解,所以语言也只能适可而止;其二,意识活动之所出,也是从“道”而来,既然“道”并不是可以为视觉听觉捕捉的现成对象,那么单凭意识活动,也是无法穷尽“道”之无限意义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粤ICP备18000505号|粤ICP备17151280|香港诗词

GMT+8, 2025-11-29 01:57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