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诗词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50|回复: 12

《元明曲谱新编》第二篇音 韵 5. 懂四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7-26 22: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元明曲谱新编》第二篇音 韵  5. 懂四声

——为江西散曲社的发展而修订再版



5. 懂四声
我在近体诗一文中阐述了近体诗的产生的意义:即由原来严格区分四声朝着四声二元化的方向发展,使得相当一部分不懂音乐的文学家也能写出流传千古的好诗。其原因是“以文章之音韵,同弦管之声曲”。 曲子词产生之初,是和乐的,是“因声以度词”或“选词以配乐 的结果。所以,唐人认为曲子词,便是曲。到了宋代,词大体沿着两种风格前行。一种是懂音乐的词人,他们的词入乐而歌,并不断创作出新的词之乐谱,他们更重视词的音乐性。另一种却更重视词的文学性,他们或以诗为词,或以文为词,或以史为词。这一部分作者因不少不明律吕,所填之词不入调。但文采飞扬,读者不忍割弃,于是以不可度之腔谓之调,即以可唱之词别名为曲。这样,原本与词同源之曲,不得不从词中分离。
由于经济发展而带来的交易流动,战争带来的人口迁徙,改朝换代带来的政治重心转移,北方方言区域的扩大,咏诗与唱诗的距离拉大等等原因,无论是北方还是南方,陆法言《切韵》与孙愐《唐韵》的“四声”都在悄然发生变化。陆法言《切韵》与孙愐《唐韵》的“四声”是指什么呢?
四声者何?平、上、去、入是也。兹录昔人辨四声歌诀如下:
一 平声平道莫低昂,二上声高呼用力强,
三 去声分明哀远道,四 入声短促急收藏。
(见刘坡公《学诗百法》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8月版1页)
金元时我国北方的“四声”变为“平声阴、平声阳、上声、去声”,入声分别派入“平声”、“上声”、“去声”。
而宋元时南方的“四声”也悄然发生了一些变化,我分述如下:
(1) 平声
第一 入声悄然用作平声
入声字用作平声在宋词中不少。最为常见的便是
“独”、“一”、‘‘寂”、“不”、“碧”、‘‘亦”等字。其他如江西黄庭坚《渔家傲》“驴橛上合头语”,“合”作平;四川苏轼《如梦令》“外百舌儿”,“舌”作平;浙江周邦彦《瑞鹤仙》“正值寒食”,“值”作平;万俟雅言《三台》“饧香更酒冷踏青路”,“踏”作平;又如向子《卜算子》“命我发深省”, “发”作平;辛弃疾《千年调》“万斛泉”,“ 斛”作平;韩玉《卜算子>“初过寒食节”,“食”作平;蒋捷《贺新郎>“节欲食”的“节”用作平
等等。唱诗与诵诗是有区别的,谱曲者稍不留神,“入声”一拖音,则与平声无异。
第二 上声悄然用作平声
《词律·发凡》解释上之作平是因为“上之为音,
轻柔而退逊,故近于平”,并引元曲《北双调·清江引》等皆以上代平为证。这个引证论证我看不够严密,因为《北双调·清江引》是北曲。北曲在当时是北方方言,并非陆法言《切韵》与孙愐《唐韵》的“四声”系列,而宋词主要则是陆法言《切韵》与孙愐《唐韵》的“四声”系列,论据证明不了论点。
其实在宋词中早有明证。如姜夔《莺声绕红楼》“近前舞丝丝”,“近”字下自注“平声”;又其《解连环》“又见在曲屏近底”,“近”字他本亦有注“平声”的。其他如苏轼《醉蓬莱》“好饮无事”、“为我西顾”,“饮”、“我”皆作平;杨万里《好事近》“看十五十六”,“五”作平;张元干《贺新郎》“肯儿曹恩怨相尔汝”,“尔”作平等等都是。这些不见得都是乱用平仄。不过把上声字作平声字用,没有像把入声字作平声字用那样来得普遍而已。
(2)上声
   宋词中上声字除可替代平声字外,阳上声字还可作去声字用(有人认为阳声就是浊声)。元北曲字声,有“阳上作去”之例,如“动”读作“洞”,“似”读作“寺”,“动”、“‘似”都是《切韵》与孙愐《唐韵》中的上声。周德清《中原音韵》中把“动”、“奉”、“丈”、“像”、“市”、“似”、“渐”等阳上声字,都列于去声部。这种用法宋
词里早有先例。例如晏殊的词,结句都严辨“去”声,其中就有些是阳上作去的。如他的《诉衷情》六首的上片和下片的结句如下:
   撩“乱”有啼莺    牵“絮”人情
   乱“树”间疏黄    无“限”思量
   和“露”泣西风    心“事”无穷
   闲“共”柳丝垂    只“是”相思
   齐“拜”玉炉烟    富“贵”长年
   清“唱”遏行云    岁“岁’’长新
每句第二字都用去声,其中“限”、“是”两字则是阳上作去。又如他的《采桑子》七首,上下片结句的末第二字也必用去声:
依旧衔泥入“杏”粱    梦里浮生足“断”肠
把酒攀条惜“绛”蕤    满眼春愁说“向”谁
深入千花粉“艳”中    一片西飞一“片”东
几处风簾绣“户”开    慢引萧娘舞“袖”廻
紫艳红英照“日”鲜    贴向眉心学“翠”钿
泪落春衫酒“易”醒    何处高楼雁“一”声
尚有出榴一“两”枝    待得空梁有“燕”归
其中“杏”、“断”、“户”、“两”四字就是阳上作去
而“日”、“一”两字则是入作去(见《中原音韵》)。
(3)去声
曲子词唐人认为就是“曲”,在隋唐五代经历了由民间到宫廷,再由宫廷到了文人手中。到了两宋,名称改为“词”,删去了“曲子”两个字。两宋之词发展成为与唐代近体诗相并列的一种综合艺术,出现了懂音乐的人填词度曲,即“因声以度词”,有人将这种派别叫格律派,这个派别更强调词的音乐性。另一种则是“选词以配乐”,他们填的词,更强调词的文学性。当然,这是大致的分类。宋代沈义父《乐府指迷》词中四声特别着重去声,认为“句中用去声字,最为紧要”。作词应该“将古知音人曲,一腔三两只参顶,如都用去声,亦必用去声”。万树《词律》根据这一提示,遂发现“有一要袂曰:各词转折跌宕处,多用去声”。因为“三声之中,上、入二者可以代平,去则独异。故余尝窃谓论声虽以一平对三仄,论歌则当以去对平、上、入也。当用去者,非去则激不起,用入且不可,断断勿用平、上也”。所以去声字在可歌之词中有着特殊地位。一调中音律吃紧的地方,大都须用去声。如《八六子》的双结,秦观词作“恰然暗惊”、“黄鹂又啼数声”,其中“饴”、“晤’’、“又”、“数”等处必用去声。晏殊《珠玉词》中词,上下片结句十之八、九用去声相对。
词中的去声字常和上声连用,作“去上”或“上去”。《词律·发凡》就;“盖上声舒徐和软,其腔低;去声激厉劲远,其腔高,相配用之,方能抑扬有致。”如《齐天乐》,有三处必用“去上”声,周邦彦词作“云窗静掩”、“凭高眺远”、“但愁斜照敛”,其中“静掩”、“眺远”、“照敛”都是“去上”(“静”字阳上作去)。又《眉妩》也有三处必用去上声,姜夔词作“信马青楼去”、“翠尊共款”、“乱红万点”,其中“信马”、“共款”、“ 万点”都是去上。又《一枝春>,有八处用“去上”声。《词律》卷十四《一枝春》调下杜文澜校曰:“凡仄声调三句接连用韵,则中之四字必用“去上”。又後结五字一句而尾二字皆仄者,亦必用去上。如用入声韵,则用去入,各词结然。此卷後之《埽花游》,用去上六处。卷十七之《花犯》,用去上十二处,为至多者。盖去声劲而纵,上声柔而和,交济方有节奏。近人歌曲去声扬而上声抑,平声长而入声断,同此音律也。”
上去连用的,如《尾犯》有两处必用上去声,吴文英词作“晚树细蝉”、“偷赋锦雁留别”,其中“晚树”、“锦雁”都是上去。又如《瑞鹧鸪》的上下片结句,柳永词作“纵得人同寝未同”、“爱把鸳鸯两处笼”,“寝未”、“两处”都是上去。
《词律》谓“名词转折跌宕处,多用去声”,大都指词中换韵处、承上启下的领句或上下相呼应的字。在这些地方用去声,方能振起而有力。如姜夔的《扬州慢》: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而今,重到须惊。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过”、“自”、“渐”、“算”、“纵”、“念”都是去声。
又如他的《长亭怨慢》:“树若有情时”,“第一是早早归来”,“算空有并刀”;《淡黄柳》:“看尽鹅黄嫩绿”,“怕梨花落尽成秋色”等,每句的领头处也都用去声。《词律》卷十五于《醉蓬莱》调下注说:“盖此一字领句必去声方唤得起下面也。”
词中该用去声字处,若代以他声字,歌唱时就会发生困难。《乐府指迷》说:“古曲亦有拗者,盖被句法中字面所拘牵,今歌者亦以为碍。如《尾犯》之用‘金玉珠珍博’(柳永词),“金”字当用去声字;如《绛园春》之用‘游人月下归来’(丁仙现词,见《草堂诗余》,作《绛都春>。又见吴文英《梦窗词集》,当误入),‘游’字合用去声字之类是也。”这是因为字声关系宫律,所以不许改用。
有些词调,今但以文字声调读之,也可以知道它必须用去声而不可改用平、上、入的。如陆游的《恋绣衾》:
不惜貂裘换篷。嗟时人、谁识翁。归棹借、樵风稳,数声闻、林外钟。
幽栖莫笑蜗庐小,有云山、烟水重。半世向、丹青看,喜如今、身在中。  
去声字都用在每句的韵脚之上,必非偶然。又《太常引》的两结,辛弃疾词一首作“被白发欺人何”、“人道是清光多”,又一首作“却弹作清商多”、“且痛欲公无河”;杨果词作“直推上淮阴坛”、“道蜀道如今难”,这些去声字都,不可改用平、上、入声。
(4)入声   
元曲没有入声韵,因为元代的中原方言中,入声字绝大多数人已经读不出了。周德清《中原音韵》把入声字分别派入平、上、去三部内。语音的变化需要长期过程,入派三声的现象早巳开始,甚至可以上溯到隋唐代。敦煌词中已有把入声读作他声的,如《云瑶集》中《渔歌子》“身心生寂寞”句,即以“寞”叶“悄”(上声)
“妙”(去声)。这种例子在唐诗中并不多见,但在宋词中尤多。清代戈载《词林正韵·发凡》说:“惟入声作三声,词家亦多承用。如晏几道《梁州令》‘莫唱阳关曲’,‘曲’字作邱雨切,协鱼虞韵;柳永《女冠子》‘楼台悄似玉’,‘玉’字作于句切;又《黄莺儿》‘暖律潜催幽谷’,‘谷’字作公五切,皆协鱼虞韵(案此调当于‘催’字断句,‘谷’字非韵,戈氏误,下晁词同);晁补之《黄莺儿》‘两两三三修竹’,‘竹’字作张汝切,亦协鱼虞韵;黄庭坚《鼓笛命》‘眼厮打过如拳踢’,‘踢’字作他礼切,协支微韵;杜安世《惜春令》‘闷无绪玉箫抛掷’,‘掷’字作征移切,协支微韵;张炎《西子妆慢》‘遥岑寸碧’,‘碧’字作邦移切,亦协支微韵;又《徵招》换头‘京洛染辎尘’,‘洛’字须韵,作郎则切,协萧豪韵,此皆以入声作三声而押韵也。又有作三声而在句中者。……不可悉数。”
有些词调规定必用入声,便不可改用他声。如周邦彦《红林擒近》下段“冷落词赋客,萧索水云乡”,他首作“步屐晴上好,宴席晚方欢”,“落”、“索”、“屐”、“席”等处必用入声。又此词“夜长莫惜空酒觞”,他首作“放杯同觅高处看”,“惜”、“觅”处也必用入声。这等皆不可忽略。
(以上资料散见解放军出版社的《读词常识》、明末清初万树《词律》、清代杜文澜《詞律校勘》、清代戈载《词林正韵》)
综上所述:只有了解词,才会更了解曲;只有了解词,才能更好了解与创作南曲。在元代,淮河、或长江以南之人被称为南人。作为一位元代的南人,我将把研讨性的学习的方向改一下,着重研讨南曲曲谱。







发表于 2016-7-27 05:23 | 显示全部楼层
赏读有益,问好涂兄。:coffee

点评

好久不见,非常想念。问好!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7-27 05:5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7-27 05:52 | 显示全部楼层
梵天竹 发表于 2016-7-27 05:23
赏读有益,问好涂兄。

好久不见,非常想念。问好!

点评

深有同感,问候涂兄!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7-27 21:3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7-27 21:31 | 显示全部楼层
豫章台(涂键) 发表于 2016-7-27 05:52
好久不见,非常想念。问好!

深有同感,问候涂兄!:share:

点评

周末愉快!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7-30 15:3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7-28 06:2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涂老师认真求学

点评

您辛苦了!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7-30 15:3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7-30 15:36 | 显示全部楼层
梵天竹 发表于 2016-7-27 21:31
深有同感,问候涂兄!

周末愉快!

点评

谢谢涂兄,周末与您同乐!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7-30 18:1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7-30 15:36 | 显示全部楼层

周末愉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7-30 15:36 | 显示全部楼层

您辛苦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7-30 18:19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涂兄,周末与您同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7-30 22:1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粤ICP备18000505号|粤ICP备17151280|香港诗词

GMT+8, 2024-5-19 06:51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