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诗词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18|回复: 2

何来昆曲六百年?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12-22 22: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楚山按:今晚刚刚看完《当昆曲遇到动漫》,该节提到昆曲六百年,这个错误说法,我又想起了顾聆森馆长这篇文章,查遍博客未曾找到,在网上搜到了这篇文章,遂转发于此,再正央视吴说!


文化苏州名字鉴赏系列

[主题] 何来昆曲六百年?

[主讲] 顾聆森

[时间] 2015年3月21日

[正文内容]

开场白:中央电视台反复播放的《昆曲600年》、《昆曲问源》等电视片,轻率地勾销了昆剧史上早有定论的魏良辅“鼻祖”地位。不需要史实,也绝不探讨昆腔与昆曲(水磨腔)的质的差别,胡乱就从实了顾坚的“鼻祖”、“创始人”形象,又邀请了诸如不少“名人”、“ 专家”进行“学术”旁白,不禁令人汗颜。鱼目混珠的昆曲山寨学术只能让真正的昆曲学术蒙羞。
    中央电视台反复播放的电视片《昆曲600年》(央视与江苏广播电视台联合摄制)断定昆曲有600年历史,去年央视又多次播放《昆曲问源》(央视与昆山电视台联合摄制),重复了昆曲的历史臆断,致使如今众多媒体,乃至学者的讲台,提及昆曲历史,无不异口同声:“昆曲600年”!
    何来昆曲600年?
    过去的昆曲史,都认定太仓魏良辅是昆曲的“鼻祖”,奉为“曲圣”,清初余怀曾说“良辅初习北音,绌于北人王友山,退而镂心南曲,足迹不下小楼十年。当是时,南曲率平直无意致。良辅啭喉押调,度为新声。”⑴据余怀介绍,魏良辅在自己的小楼里用10年时间创立了“新声”(昆曲)。经上海复旦大学著名教授赵景深考证,魏良辅“不下小楼十年”是在明代嘉靖10年至20年,即公元1531-1540年,距今约470年左右。
    明嘉靖末,至迟在隆庆之初,昆山曲家梁辰鱼创作了传奇《浣纱记》,首次用昆曲演唱,《浣纱记》的首演成功,标志了一个新的剧种——昆剧的诞生。昆剧的历史则又比昆曲晚了20余年,即不到 450年。
    有人提出昆曲的历史应该包括它的史前史,即它的母体昆山腔。问题是,几百年来还没有发现任何资料足以证明魏良辅是改革昆山腔而创立了昆曲。清初诗人朱彝尊在《静志居诗话》中谈到了昆曲的渊源,他说:“时邑人魏良辅能喉转声音,始变‘弋阳’、‘海盐’故调为昆腔。”⑵指出昆曲的前身是弋阳腔和海盐腔。明曲家沈宠绥在谈到魏良辅创立新声的动机时说:“嘉隆间有豫章魏良辅者,流寓娄东鹿城之间,生而审音,愤南曲之讹陋也,尽洗乖声,别开堂奥。”⑶沈氏是说,魏良辅是因为“愤南曲的讹陋”才去改革南曲的,这和余怀所说魏良辅因南曲“率平直无意致”而“度为新声”的动机是一致的。可见魏良辅改革的声腔对象是“南曲”,如果一定要提昆曲的母体,也只能是“南曲”,而“南曲”是南方众多声腔的总称,广泛运用于宋元南戏之中,最著名的南曲声腔就有弋阳腔和海盐腔。故朱彝尊 “变弋阳、海盐故调为昆曲”之说不无道理。
    应该说,魏良辅对南曲声腔的改革是整体改革,并不针对单一的某种声腔,准确地说,是魏良辅吸收了南曲诸声腔的音乐精华而创立的一种新声腔。作为整体的“南曲”,某种意义上是可以认作魏良辅昆曲母体的,但南曲的历史远远超过600年。我们已知南曲早为宋元南戏所用,而南戏源于南宋,距今约800年。
    任何民间的原始声腔都没有“鼻祖”或“创始人”,例如昆山腔,它是昆山人民千百年的集体创造,由昆山的民歌、小调、山歌等综合而成。但作为“新声”,它是有创始人的,那就是魏良辅。昆曲是魏良辅根据当时贵族、士大夫的审美意愿和审美情趣精心雕凿的一种创造,因而他被尊为昆曲的“鼻祖”、“曲圣”是顺理成章的,苏州供奉戏神的老郎庙中也同时供奉魏良辅,当不足为奇。但昆曲新声一旦流传开来,由于魏良辅“流寓娄东鹿城(昆山)之间”昆剧处女作《浣纱记》的作者梁辰鱼又是昆山人,时人习惯以地域命名声腔,如朱彝尊就把魏良辅创立的新声也称为“昆腔”,清代另一位曲家焦循也在《剧说》中说:“世所谓昆山腔,自良辅始”,可见作为新声的昆曲与原来流行于吴中的昆山腔的称谓,经常发生重叠混淆,这种现象一直流传到当代。
    尽管新声的艺术造诣与任何南曲声腔不能同日而语,但当时社会的主流声腔是北曲,北曲有着先进的乐理体系,而南曲诚如明徐谓所说,“本无宫调,亦罕节奏,徒取其畸农、市女顺口可歌而已,谚所谓‘随心令’者” ⑷,向为上层社会尤其贵族、士大夫所歧视,例如姑苏名人祝允明就这样发难南曲声腔:“自国初以来,公私尚用优伶供事,数十年来所谓南戏盛行……愚人蠢工,狥意更变,妄名余姚腔、海盐腔、弋阳腔、昆山腔之类,变易喉舌。趁逐挣扎,杜撰百端,真胡说耳。”⑸魏良辅唯恐自己的新声挤不进上层社会,而遭到同样被轻蔑的命运,于是他不遗余力为新声造势高攀。传世的魏良辅的著作《南词引正》中有两段话值得注意。其一:
    腔有数样,纷纭不类,各方风气所限,有昆山、海盐、余姚、杭州、弋阳。……唯昆山为正声,乃唐玄宗时黄幡绰所传。⑹
    魏良辅把昆山腔说成是唐朝黄幡绰所传。黄幡绰,据唐赵璘《因话录》、段安节《乐府杂录》记载,乃开元年间的宫廷艺人,颇为唐玄宗赏识,安史之乱后流落昆山。魏良辅意在利用新声与昆山腔名词概念的混淆,一举把昆腔与唐宫廷挂勾,借此猎取百倍身价而跻身音乐的正统。他的著作取名“南词引正”,其良苦用心已然溢于言表了。如果我们相信了魏良辅的论述,昆山腔的历史又何止800年?已有1300年了!其二:
    元朝有顾坚者,虽离昆山三十里,居千墩,精于南词,善作古赋。扩廓帖木儿闻其善歌,屡招不屈。与杨铁笛、顾阿瑛、倪元镇为友,自号风月散人,其著有《陶真雅集》十卷、《风月散人乐府》八卷行世,善发南曲之奥,故国初有昆山腔之称。⑺
    这百余字是支撑“昆曲600年”的唯一依据。在这里,魏良辅提到千墩顾坚:他“屡招不屈”于 扩廓帖木儿,“善发南曲之奥”且有词作行世,交游均是名人辈,如杨铁笛(维帧)、顾阿瑛、倪元镇(赞)等。其中顾阿瑛不仅是昆山的文化名人,且是首富,他所创办的“玉山草堂雅集”誉驰曲坛,雅集之际高朋满座,顾坚当是顾阿瑛玉山草堂的座上客了。然而,奇怪的是,像顾坚这样与顾阿瑛、杨维镇、倪赞等并起并坐的“名人”,无论正史还是野史,均找不到只字片言的记载。明代的大曲家徐谓在撰写《南词叙录》时多次提到昆山腔,却没有提到顾坚。不久前,昆山著名企业家沈岗为了弘扬昆山地方文化,组织、投资出版了顾阿瑛文集,洋洋百万余言,其中有数千首词曲,不乏与社会名流的唱和之作,竟没有一首与顾坚唱和。就连顾坚“行世”的《陶真雅集》十卷、《风月散人乐府》八卷至今也难觅踪影。顾坚的大名也因此仅仅在《南词引正》中昙花一现而已。更奇的是,后人在刻印《南词引正》时偏偏删去了黄幡绰和顾坚一段文字,书名也改为《曲律》。庶几刻印者觉得黄幡绰、顾坚者过于虚无缥缈,与全书论述昆曲演唱方法的内容又格格不入,硬是一段衍文而已。
    魏良辅所说昆山腔由唐宫艺人黄幡绰传至昆山,后人也有附和的,如清刘亮采便有黄幡绰“始变为昆腔”之说。这么一来,昆曲的发祥地就被搬了家,从苏州搬到长安去了。《昆曲600年》的制作者真还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于是就对唐宫的黄幡绰视而不见,随心所欲地将充满谜团的600年前的顾坚封为昆曲“鼻祖”、“创始人”,一个重大的历史决定就在绝无旁证的百余字中“被诞生”了。
    顾坚是否真有其人?尚无法证实。前不久有学者声称在国外查到了顾坚家谱,一时沸沸扬扬,却很快就遭到质疑,南京大学吴新雷教授已在《文学遗产》撰文证实是个骗局。魏良辅抬举顾坚,无非是要证明唐宫黄幡绰的继承人社会地位同样高贵,意在为新声“引正”张目。即便顾坚真有其人,也并不能证明,昆山腔就是魏良辅创立新声的唯一“母体”。众所周知,地方声腔是方言的乐化,离开方言也就没有了地方声腔 。以方言为根基的声腔发展到一定阶段就有可能形成地方戏剧,故沪剧的舞台语音是上海方言,越剧是绍兴方言,等等。昆山腔是用昆山方言歌唱的地方声腔,如果昆曲的母体是昆山腔,则它的舞台语音一定是昆山方言。事实上完全不是,这是厘清昆曲之源的关键。
    魏良辅的杰出贡献正是没有从纷杂的南曲方言中选择母语,而是另辟蹊径,选择了“苏州-中州音”为舞台语音。“苏州-中州音”是北宋都城从中州开封南迁杭州后,苏州人(主要指吴县人)在学说中州话过程中糅合两地语音而成,俗称“苏州官话”。⑻ “苏州官话”大抵只用于官场、书面朗读等场合。新的舞台语音的选定,解除了方言经常有音无字的困惑,从而为古代声韵学说引入南曲度曲领域打开了大门,明初的官韵著作《洪武正韵》就有可能成为昆曲的拣索工具。更重要的是“苏州-中州音”既保持了吴侬软语的清柔委婉,又糅合了北方语音的豪放遒劲。它的南北贯通,又为魏良辅把北曲以及北曲的先进音乐理论引来昆曲铺平了道路,从而结束了南曲“隨心令”的低级阶段,最终成为内容与形式完美结合的统一体。
    语音是声腔的基因,昆曲虽然同属南曲范畴,但“苏州官话”对于用不同方言歌唱的南曲,意味着血统的某种剥离。新的舞台语音也使魏良辅得以考究字声,所谓“平上去入,逐一考究,務得中正”。⑼昆曲的许多腔格,不但优美悦耳,同时确保了“苏州-中州音”的字声 “中正”:“声则平上去入之婉协,字则头腹尾音之毕匀⑽”。从而奠定了“依字行腔”的基石,推动了以“字正腔圆”为目的的度曲实践的飞跃。
    魏良辅的声腔改革始自“清曲”,随后推广到“剧曲”。“清曲”不用伴奏,只以“拍为之节”。 “剧曲”则须借音乐伴奏之势。昆曲有规模的乐队伴奏为魏良辅所创,也有文字记载为证,如清曲家李调元云:嘉隆间,昆山有魏良辅者乃渐改旧习,始备众乐器而剧场大成,至今遵之。⑾   
    综上所述,魏良辅创立“新声”,主要通过以下几个途径:一是选定新的舞台语音,随着语音南北兼通,奠定了它日后发展成为全国性大剧种的基础。二是确立“依字行腔”的歌唱方法,即按字声、字韵来设计腔格,成就了无可比拟的“水磨腔”。三是引进北曲的七音阶(南曲为五音阶)和北曲先进的音乐理论体系,搭起了昆曲高雅的艺术平台。四是构建包括管乐器、弦乐器和打击乐器在内的完整的伴奏体系,且一直延用至今。魏良辅创立“新声”的一切丰功伟绩与千墩顾坚没有任何关系。魏良辅“鼻祖”的地位不是某个人的封赠,而是在他身后自然形成的一种集体口碑:“声场禀为曲圣,后世依为鼻祖。盖自有良辅,而南曲音理,已极抽秘逞妍矣!”⑿
    奇怪的是中央电视台反复播放的《昆曲600年》、《昆曲问源》等电视片,轻率地勾销了昆剧史上早有定论的魏良辅“鼻祖”地位。不需要史实,不需要论证,也绝不探讨昆腔与昆曲(水磨腔)的质的差别,胡乱就坐实了顾坚的“鼻祖”、“创始人”形象,又邀请了诸如刘欢等名人、“专家”进行“学术”旁白,不禁令人汗颜。昆曲进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后,研究、宣传昆曲的人开始增多,未必是坏事,但很少有人能够真正潜心进入昆曲的历史领域和昆曲的艺术本体后再发高论,从而造成“昆曲600年”这样的伪命题的滥觞。就象商品市场充塞了山寨货一样,鱼目混珠的昆曲山寨学术只能让真正的昆曲学术蒙羞。
    【注】
    ⑴余怀:《寄畅园闻歌记》,见《虞初新志》(四)第236页
    ⑵朱彝尊:《静志居诗话》,见《明代传记丛刊》台湾明文书局印行1991年版第400页
    ⑶⑽⑿沈宠绥:《度曲须知》,《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五)1959年版第198页
    ⑷见徐渭:《南词叙录》,《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三)1959年版第240页
    ⑸陶宗仪:《说郛三种》(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2099页
    ⑹⑺⑼魏良辅:《南词引正》,转引自吴新雷《中国戏曲史论》第278页
    ⑻顾聆森:《昆曲三説》《戏曲艺術》1987年第2期
    ⑾李调元:《雨村曲话》,《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八)第8页


885

主题

2万

回帖

6万

积分

首席版主

散曲知识首席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65995
发表于 2016-12-23 07:13 | 显示全部楼层
拜读, 增知,问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103

主题

15万

回帖

42万

积分

副站长

论坛副站长兼中华散曲区总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427193

特别贡献奖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QQ
发表于 2016-12-23 10:53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了!问好!
非非是是乱人魂,子夜流星茫路奔。若水思潮催梦远,云睁醉眼看乾坤。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粤ICP备18000505号|粤ICP备17151280|香港诗词

GMT+8, 2024-5-21 12:17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