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诗词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489|回复: 28

【赏析】七绝·观书有感 南宋·朱熹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1-23 05: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七绝·观书有感  南宋·朱熹
其一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其二
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
【注释】
其一
1方塘:又称半亩塘,在福建尤溪城南郑义斋馆舍(后为南溪书院)内。朱熹父亲朱松与郑交好,故尝有《蝶恋花·醉宿郑氏别墅》词云:清晓方塘开一境。落絮如飞,肯向春风定。
2鉴:一说为古代用来盛水或冰的青铜大盆。镜子;也有学者认为镜子。指像鉴(镜子)一样可以照人。
3“天光句:是说天的光和云的影子反映在塘水之中,不停地变动,犹如人在徘徊。
4徘徊:来回移动。
5为:因为。
6渠:它,第三人称代词,这里指方塘之水。
7那得:怎么会。
8那:怎么的意思。
9清如许:这样清澈。
10如:如此,这样。
11清:清澈。
12源头活水:比喻知识是不断更新和发展的,从而不断积累,只有在人生的学习中不断地学习、运用和探索,才能使自己永保先进和活力,就像水源头一样。
.
其二
1“艨艟”:也作古代攻击性很强的战舰名,这里指大船。一毛轻:像一片羽毛一般轻盈。
2向来:原先,指春水上涨之前。推移力:指浅水时行船困难,需人推挽而行。
3中流:河流的中心。
.
【赏析】
从题目看,这两首诗是谈观书体会的,意在讲道理,发议论。弄不好,很可能写成语录讲义之押韵者。但作者写的却是诗,因为是从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捕捉了形象,让形象本身来说话。
.
第一首诗
是抒发读书体会的哲理诗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半亩的方塘不算大,只有半亩地的一个方方的池塘,但它像一面镜子那样地澄澈明净,一鉴,就是,照人的镜子,是一个意思。半亩方塘像一面镜子那样打开了。半亩方塘虽然不算大,但它却像一面镜子那样地澄澈明净,天光云影都被它反映出来了。闪耀浮动,情态毕见。作为一种景物的描写,这也可以说是写得十分生动的。这两句展现的形象本身就能给人以美感,能使人心情澄净,心胸开阔。这一种感性的形象本身,它还蕴涵着一种理性的东西。很明显的一点是,半亩方塘里边的水很深、很清,所以它能够反映天光云影;反之,如果很浅、很污浊,它就不能反映,或者是不能准确地反映。
.
诗人正是抓住了这一点作进一步的挖掘,写出了颇有哲理的三、四两句: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问渠,不是一渠水,它相当于的意思,这里是指方塘。问渠就是问它。在这个地方指代的是方塘。诗人并没有说方塘有多深,第三句诗里边突出了一个字,就已经包含了。因为塘水如果没有一定的深度的话,即使很也反映不出天光云影共徘徊的情态。诗人抓住了塘水而且,就能反映天光云影的特点。但是到此诗人并没有结束,他进一步地提出了一个问题。那个方塘”“那得清如许?问它为什么这么,能够反映出天光云影来。而这个问题孤立地看这个方塘的本身没有法子来回答。诗人于是放开了眼界,从远处看,终于,他看到了方塘源头,找到了答案。就因为方塘不是无源之水,而是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给它输送了活水。这个方塘由于有源头活水的不断输入,所以它永不枯竭,永不陈腐,永不污浊,永远而且得不仅能反映出天光云影,而且能反映出天光云影”“共徘徊这么一种细致的情态。这就是这一首小诗所展现的形象和它的思想意义。
.
第二首诗
也是借助形象喻理的诗。这首诗用水上行舟作对比,说明读书有个循序渐进的过过程,要在渐进中穷尽事理,初学时需要推移之力,到后来探得规规律,懂得事理之时,就能自在而行了。朱熹在这首诗中是讲读书的方法,但一样无怎样读书的影子。用一种比喻的方法,很通俗告诉了人们怎样读书。是的,现代社会日新月异,人们要学的知识太多了,各种各样的书让人们目不暇接。如果人们急于求成,不花功夫去一点点的积累知识,就不能取得好的学习方法。要读大量的书,没有好的学习方法不成,人们只有在学习中摸索一套对自已有意的方法,才能扩大知识面,让那些知识象个图书馆一样存贮在人们的脑中,这样人们就学倒了大量的知识,并学有所用。(网络)

柳弦争钓月 篱畔醉听梅
 楼主| 发表于 2017-1-23 05:47 | 显示全部楼层
后世影响
     《观书有感二首》所蕴含的道理属于美学原理范畴,其一首的说理角度是欣赏美,其二首的说理角度是创作美,这种美学原理是带有一定普适性的。例如:如果读者抛开诗歌本身的描述对象,完全可以把这种道理引申开来。比如,如果将“书”理解为“书本”,而且书本的内容不是泛泛的包括诸如医书、哲学书、史书、科技书等等,而是仅仅就文学内容诸如诗词曲赋散文等等体现文学艺术美的方面,那么,也可以认为“源头活水”表达了“不竭的文思”,而“一夜春潮”则表达了“文思勃发”等等。
柳弦争钓月 篱畔醉听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1-23 05:47 | 显示全部楼层
  《观书有感二首》是南宋大学问家朱熹的组诗作品。这两首诗是描绘其“观书”的感受,借助生动的形象揭示深刻的哲理。
柳弦争钓月 篱畔醉听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1-23 05:48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是一首有哲理性的小诗。借助池塘水清因有活水注入的现象,比喻要不断接受新事物,才能保持思想的活跃与进步。人们在读书后,时常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诗中就是以象征的手法,将这种内心感觉化作可以感触的具体行象加以描绘,让读者自己去领略其中的奥妙。所谓"源头活水",当指从书中不断汲取新的知识。

点评

欣赏品评 谢谢先生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1-23 06:44
柳弦争钓月 篱畔醉听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1-23 05:53 | 显示全部楼层
672874c5h86c159487c9d&690.jpg


点评

好诗好图 欣赏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1-23 17:46
柳弦争钓月 篱畔醉听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1-23 06:42 | 显示全部楼层
12源头活水:比喻知识是不断更新和发展的,从而不断积累,只有在人生的学习中不断地学习、运用和探索,才能使自己永保先进和活力,就像水源头一样。
.

点评

共同学习!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1-23 20:2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1-23 06:43 | 显示全部楼层
赏读
学习
谢谢先生

点评

共同学习!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1-23 20:2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1-23 06:44 | 显示全部楼层
一抺寒烟 发表于 2017-1-23 05:48
这是一首有哲理性的小诗。借助池塘水清因有活水注入的现象,比喻要不断接受新事物,才能保持思想的活 ...

欣赏品评
谢谢先生

点评

共同学习!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1-23 20:2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1-23 06:45 | 显示全部楼层
所谓"源头活水",当指从书中不断汲取新的知识。

点评

共同学习!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1-23 20:2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56

主题

1万

回帖

3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35466

功勋诗友奖章

发表于 2017-1-23 14:22 | 显示全部楼层
学赏古文
问好主版

点评

共同学习!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1-23 20:2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粤ICP备18000505号|粤ICP备17151280|香港诗词

GMT+8, 2025-5-1 11:47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