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诗词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235|回复: 19

【赏析】七律·二月二日 唐·李商隐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2-19 10: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七律·二月二日  ·李商隐
二月二日江上行,东风日暖闻吹笙。
花须柳眼各无赖,紫蝶黄蜂俱有情。
万里忆归元亮井,三年从事亚夫营。
新滩莫悟游人意,更作风檐夜雨声。
.
【注释】
二月二日:蜀地风俗,二月二日为踏青节。
东风:春风。笙:一种管乐器。它是用若干根装有簧的竹管和一根吹气管装在一个锅形的座子上制成的。
花须:花蕊,因花蕊细长如须,所以称为花须。柳眼:柳叶的嫩芽,因嫩芽如人睡眼方展,所以称为柳眼。无赖:本指人多诈狡狯,这里形容花柳都在任意地生长,从而撩起游人的羁愁。
元亮井:这里指故里。元亮,东晋诗人陶渊明的字。
亚夫营:这里借指柳仲郢的军幕。亚夫,即周亚夫,汉代的将军。他曾屯兵在细柳(在今陕西咸阳西南)防御匈奴,以军纪严明著称,后人称为亚夫营细柳营柳营
游人:作者自指。
风檐雨夜声:夜间檐前风吹雨打的声音。这里用来形容江边浪潮声的凄切。
.
【赏析】
诗的首句二月二日江上行 ,点明踏青节江上春游。次句东风日暖闻吹笙 ,写江行游春的最初感觉和印象。和煦的东风,温暖的旭日,都散发着融和的春意,就是那笙声,也似乎带着春回大地的暖意。笙簧畏潮湿,天寒吹久则声涩不扬,须以微火香料暖笙。东风日暖,笙自然也簧暖而声清了。闻吹笙东风日暖分别从听觉和感觉写出了踏青江行的感受——到处是暖洋洋的春意。
.
颔联花须柳眼各无赖,紫蝶黄蜂俱有情。写江上春色。如果说首联还是描写刚接触外界事物时一种自然的感受,这一联则是有意寻春、赏春了。花、柳、蜂、蝶,都是春天最常见的事物,是春天生命与活力的标志,红(花)、绿(柳)、黄、紫,更写出了春天绚烂色彩。但这一联不仅抒写诗人对美丽春色的流连陶醉,而且委婉透露出因美好春色而触动的伤感。无赖无心,与有情相对。花、柳是没有人的感觉和感情的事物,它只按自然规律行事,春天来了,便吐蕊、长叶,在东风旭日中显示出生命的活力,散发着春天的气息,而不顾人的悲欢哀乐,故源无赖 。蜂、蝶是有生命的动物,春到人间,穿花绕柳,翩翩飞舞,像是满怀喜悦宣告着春天的来临,故说有情 。然而,不管是无心的花柳,还是有情的蜂蝶,它们作为春色的标志,生命活力的象征,又都和失去了生命春天的诗人形成鲜明对照。细味字、字,不难发觉其中透露出的隐痛。诗人写江间春色,写物遂其情,正是为了要反衬出自己的沉沦身世与凄苦心境。何焯说:前半逼出忆归,如此浓至,却使人不觉 。这不觉正是诗的蕴藉处。
.
颈联万里忆归元亮井,三年从事亚夫营。转写长期寄幕思归。元亮井,用陶渊明(字元亮 )《归园田居》: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朽株;亚夫营,用周亚夫屯兵细柳营事,暗寓幕主的柳姓。虽用典,却像随手拈来,信口道出。他曾说自己无文通半顷之田,乏元亮数间之屋,可见诗人连归隐躬耕的起码物质条件也没有。万里三年,表面上是写空间的悬隔,时间的漫长,实际上正是抒写欲归不能的苦闷和无奈。对照着三年已制思乡泪,更入新年恐不禁(《写意》)、三年苦雾巴江水,不为离人照屋梁(《初起》)等诗句,不难感到三年从事亚夫营之中所蕴含的羁泊天涯的痛苦。
.
末联新滩莫悟游人意,更作风檐夜雨声。写新滩流水在作者耳中引起的特殊感受。春江水涨,新滩流水在一般游春者听来,自然是欢畅悦耳的春之歌;但在思归不得的天涯羁旅的作者耳中,却像是午夜檐间风雨的凄凉之声,不断撩动着自己的羁愁,所以发出新滩莫悟游人意的嗟叹。本是作者主观感情作怪,却说新滩莫悟,曲折有致。
.
李商隐许多抒写身世之悲的诗篇,往往以深沉凝重的笔调,绮丽精工的语言,着意渲染出一种迷蒙悲凄的环境气氛。这首诗却以乐境写哀思,以美丽的春色反衬自己凄苦的身世,以轻快流走的笔调抒发抑塞不舒的情怀,以清空如话的语言表现宛转曲折的情思,具有相辅相成对立统一的艺术效果。(网络)

柳弦争钓月 篱畔醉听梅
 楼主| 发表于 2017-2-19 10:38 | 显示全部楼层
    《二月二日》是李商隐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创作于他在抑幕的第三年。整首诗歌以描写江间春色,反衬自己凄苦的身世。

点评

谢谢解读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2-19 10:46
柳弦争钓月 篱畔醉听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2-19 10:39 | 显示全部楼层
      这首诗前边写自然景物赏心悦目的“美”,后边写自己失意后凄苦不堪的“愁”,情景紧密结合,成为一个统一体。诗人要写离愁,却偏偏把景物写得很美。这春景越美,作者自已的愁意就越浓。诗中以乐境反衬愁思,取得了异样的艺术效果。

点评

谢谢解读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2-19 10:46
柳弦争钓月 篱畔醉听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2-19 10:39 | 显示全部楼层
历代评价
      《贞一斋诗说》:拗体律诗亦有古近之别。如老杜《玉山草堂》一派,黄山谷纯用此体,竟用古体音节,但式样仍是律耳。如义山《二月二日》等类,许丁卯最善此种,每首有一定章法,每句有一定字法,乃拗体中另自成律,不许凌乱下笔。

点评

赏学名著!谢谢先生!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2-19 12:20
赏评到位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2-19 10:47
柳弦争钓月 篱畔醉听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2-19 10:45 | 显示全部楼层
赏读
学习
谢谢先生

点评

共同欣赏!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2-19 20:0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2-19 10:46 | 显示全部楼层
一抺寒烟 发表于 2017-2-19 10:38
《二月二日》是李商隐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创作于他在抑幕的第三年。整首诗歌以描写江间春色,反衬自己 ...

谢谢解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2-19 10:46 | 显示全部楼层
一抺寒烟 发表于 2017-2-19 10:39
这首诗前边写自然景物赏心悦目的“美”,后边写自己失意后凄苦不堪的“愁”,情景紧密结合,成为一个 ...

谢谢解读

点评

共同欣赏!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2-19 20:0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2-19 10:46 | 显示全部楼层
9575925.png


柳弦争钓月 篱畔醉听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2-19 10:47 | 显示全部楼层
一抺寒烟 发表于 2017-2-19 10:39
历代评价
      《贞一斋诗说》:拗体律诗亦有古近之别。如老杜《玉山草堂》一派,黄山谷纯用此体,竟用古 ...

赏评到位

点评

共同欣赏!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2-19 20:0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2-19 12:20 | 显示全部楼层
一抺寒烟 发表于 2017-2-19 10:39
历代评价
      《贞一斋诗说》:拗体律诗亦有古近之别。如老杜《玉山草堂》一派,黄山谷纯用此体,竟用古 ...

赏学名著!谢谢先生!

点评

共同欣赏!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2-19 20:0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2-19 17:06 | 显示全部楼层
新滩莫悟游人意,更作风檐夜雨声。

点评

共同欣赏!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2-19 20:0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2-19 17:06 | 显示全部楼层
赏学名著
谢谢先生

点评

共同欣赏!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2-19 20:0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2-19 20:00 | 显示全部楼层
湿地闲鸥 发表于 2017-2-19 10:45
赏读
学习
谢谢先生

共同欣赏!
柳弦争钓月 篱畔醉听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2-19 20:00 | 显示全部楼层

共同欣赏!
柳弦争钓月 篱畔醉听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2-19 20:00 | 显示全部楼层

共同欣赏!
柳弦争钓月 篱畔醉听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2-19 20:00 | 显示全部楼层
欢乐无限 发表于 2017-2-19 12:20
赏学名著!谢谢先生!

共同欣赏!
柳弦争钓月 篱畔醉听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2-19 20:00 | 显示全部楼层
塞北春江 发表于 2017-2-19 17:06
新滩莫悟游人意,更作风檐夜雨声。

共同欣赏!
柳弦争钓月 篱畔醉听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2-19 20:00 | 显示全部楼层
塞北春江 发表于 2017-2-19 17:06
赏学名著
谢谢先生

共同欣赏!
柳弦争钓月 篱畔醉听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2-20 19:09 | 显示全部楼层

共同欣赏!
柳弦争钓月 篱畔醉听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粤ICP备18000505号|粤ICP备17151280|香港诗词

GMT+8, 2024-6-17 08:53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