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纳兰冠云 于 2013-12-5 00:39 编辑
看来先生自称的“愚钝”不是一般的愚钝,而是作为今人,脑袋偏可能生满古铜锈古铁锈,好话歹话分不清者的顽固及愚蠢。汉语四声,古汉语中的入声字,元代即以分别归并于平仄四声而“自行消亡”了。在现代汉语,以及普及四方的普通话中,这个关于语音大变革影响久远的历史事实,是得到了充分肯定的。只是在粤语、闽语、吴语等、以及起源中原的南方客家方言中,还以古来为遗存。对于这个与普通话时下乃及往后还将并行不悖,属于语言语音习惯成自然,或者说约定俗成范畴的事实,作为现代中国人应该怎样看待、怎样对待,或者说引证用来企图分析证明些什么,难道是只能用来证明“对对子”不能用现代汉语普通话以及新韵,而只能用入声字未消亡前本就有南腔北调之别的古汉语语音声韵吗?对于这个乃及这类挑明了来说,大多只能引发不同地方以及不同方言人群之间狭隘者意气之争的问题,我主张束之高阁。因为,汉字及其意义,反正是早就统一了,至于各人对于同一个字怎么念叨,南腔北调可各美其美。北方人到南方,或南方人到北方,都得入乡随俗。这其实不排斥普通话,以及现代汉语新韵在古典诗歌再创作领域里的大普及, 其势之锐不可挡,已然是不以任何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在这个只能交由时间大神来解决已经不是矛盾的矛盾问题上,拒绝开放交流,抱残守缺,食古不化者,历朝历代都有,当今乃及未来亦然。俺是不愿做这种人的,但愿能以隐忍不争论为理解之包容之乃及欣赏之学习之。您呢?
宗教,比如在道教与自然神信仰与先祖先烈崇拜与降神祈先以及道德祭祀礼仪,原本在意义相关上是绝对分不开的。又道教之在语义逻辑上遵循老子《道德经》之“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为开宗明义,以及分析演绎的事实。对此,不能理解透彻者,得重新补课。
除了“观”字,在您化三十分钟设计的上联中,还有“长”字与“兴”字这两个不难对的双声字,对此,您又怎么衡量及解释,才能自圆其说?在这相关问题上,俺尤其想看到先生能针对自己设计上联时在于用了三个双声字的机巧,来严格对出的下联。又,俺为什么说您的评点属于自我破功,又说您评点有”双重标准“之嫌疑,并为此觉得可叹可惜。显然鉴于在这点上,您不幸自己难倒了自己,偏又不敢承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