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7-11-3 08:05
|
显示全部楼层
三、调式分类。
词根据长短分小令、中调、长调三类,一般以58字以内为小令,59字至90字为中调,90字以上为长调。或分别称之为令、近、慢、引。自明代以后,称小令为小词,长调为大词,把引、近等词称为中调。根据段落又分为单调、双调、三叠、四叠。双调是词的基本形式,全宋词中数量最多。试举宋代吕本中·南歌子·《旅思》双调小词为例:
驿路侵斜月,溪桥度晓霜。短篱残菊一枝黄,正是乱山深处过重阳。 旅枕原无梦,寒更每自长。只言江左好风光,不道中原归思转凄凉。
三叠词根据形式的不同又分为两类,前两叠的句式、平仄完全相同的叫做“双拽头”,情况相反的叫“非双拽头”。词的段落称“片”或“阕”。两片或是两阕之间没有文字说明,只需空一间隔以示区别即可。而曲一般都是单调,如需多调,篇中加【幺】或【幺篇】。过曲第一个句段比引子首句句段稍有变化者加【幺篇换头】。而对于“幺”字,《辞海》是这样解析的:“后面的”。对“幺篇”的解析为“北曲中连续使用同一曲牌时,后面的各曲不再标出曲牌名,而写作‘幺篇’或‘幺’。”请看张可久的【正宫·小梁州】《春游晚归》小令:
玉壶春水浸晴霞,景物奢华,彩船歌管间琵琶。青旗挂,沽酒是谁家?【幺】夕阳一带山如画,数投林万点寒鸦。曲水边孤山下。游人归去,明月管梅花。
南曲小令中首句比引子首句字数稍有增减者,即须另起一板者,篇头前加【前腔】,过曲首句字数比引子首句字数有增减者,篇前加【换头】。所谓“换头者,即是前腔首句稍有增减,以便下板接调。”请看清代海芝涛的【南仙吕·鹧鸪天】无题小令:
岂惜弓鞋踏砾沙,山阳不患路途赊。雄心尽托乔装扮,杀气全凭暗拨差。【前腔换头】恨张贼害唐家,七兄解救计成咱。愿天得遂龙飞凤,报复他年岂有涯。
四、体制功能。
每一种韵文体制都有它特殊的功能,都有它特有的表现形式,都有它适宜的表达范围。比如词有一种阴柔之美,宜于抒情写景而不宜于记事言理;宜于述悲而不宜于报喜;可以雅而不可以俗,可以纯而不可以杂,宜于庄重而不宜于徘谐等等。而曲于记述事物发生过程、抒发情怀感慨都可以,用途极广;于悲事喜事直至嬉笑怒骂尤为适宜,情致极放;于典雅俚俗尖新耸听俱可,容量极大;于街谈巷议直说明言,庄谐杂出,态度极活。换言之,词比较严谨,曲比较自由;词比较清丽,曲比较活泼;词比较雅致,曲比较俚俗;词比较含蓄,曲比较畅达。试举宋词元曲各一例,为读者赏之:
萋萋芳草忆王孙,柳外楼高空断魂,杜宇声声不忍闻。欲黄昏,雨打梨花深闭门。
------李重元·忆王孙·春词
海棠香雨污吟袍,薜荔空墙闲酒瓢。杨柳晓风凉野桥。放诗豪,一半儿行书一半儿草。 -------张可久·【仙吕·一半儿】野桥酬耿子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