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23-5-11 11:00
|
显示全部楼层
《金登科记》李世弼
道散而有六经,六经散而有子史,子史之是非,取證于六经,六经之折中,必本诸道。道也者,通治之路,天下之理具焉。二帝三王,所传是已。三代而上,道见于事业,而不在于文章。三代而下,道寓于文章,而不纯于事业。故乡举里选,取人之事业也。射策较艺,取人之文章也。两汉以经术取士,六朝以荐举得人。莫不稽学于经传、子史焉。隋合南北,始有科举。自是盛于唐,增光于宋。迄于金又合辽宋之法,而润色之。卒不以六艺为致治之成法。进士之目,名以乡贡进士者,本周乡举之遗意。试之以赋义策论者,本汉射策之遗法也。金天会改元,始设科举,有词赋,有经义,有同进士,有同三传,有同学究,凡五等。词赋于东西两京,或蔚平显等州,或凉庭试,试期不限定日月,试处亦不限定州府。词赋之初,以经传子史内出题,次又令逐年改一经,亦许注。内出题以《书》、《诗》、《易》、《礼》、《春秋》为次,盖循辽旧也。至天眷三年,浙津府试,迨及海陵天德三年,亲试于二京。贞元二年,迁都于燕。自后止试于浙津府,收辽宋之后,正隆二年,以五经三史正文内出题。明昌二年,改令五经子史内出题,仍与本传。此词赋之大略也。经义之初,诏试真定府所放号七十二贤榜,迨及蔚州、浙津,令易书诗礼春秋专治一经内出题,盖循宋旧例也。天德三年罢。此经义之大略也。天眷三年,令大河已南别开举场,谓之南选。贞元二年,迁都于燕,遂合南北通试于燕。正隆二年,令每二年一次,开辟立定,程限月日,更不择日,定以为例。府试初分六路,次九路,后十路,此限定月日分格也。天德二年,诏举人乡府省御四试中第。明昌三年,罢去御试,止三试中第。府试五人取一名,合试依大定间例,不过五百人。后以举人渐多,会试四人取一名,得者常不下八九百人。御试取奏旨,此限定场数人数格也。自天眷二年,浙津放第于广阳门西,一僧寺门上唱名,至迁都后,命宣阳门上唱名。后为定例,此唱名之格也。明昌初五,举终场人直赴御试,不中者别作恩榜,赐同进士出身。会元御试不中者,令榜末安插府元,被黜者许来举直赴部初。贞祐三年,终场人年五十以上者,便行该恩。此该恩之格也。大定三年,孟宗献四元登第,特受奉直大夫。第二第三人授儒林郎。馀皆从仕郎。后不得为例。明昌间以及第者,多第一甲取五六人,状元授一十一官,第二第三授九官。馀皆授三官。此授官之法也。进士第一,任丞簿军防判。第二任县令。此除授之格也。近披阅金国登科显官升相位,及各卿士大夫间见迭出,代不乏人。所以翼赞百年。如大定明昌五十馀载,朝野闲暇时,和岁丰则辅相。左右所益居多。科举亦无负于国家矣。是知科举,岂徒习其言说,诵其句读,摛章绘句而已哉。篆刻雕虫而已哉。固将率性修道,以人文化成天下。上则安富尊荣,下则孝悌忠信。而建万世之长策,科举之功,不其大乎。国家所以稽古重道者,以六经载道。所以重科举也。后世所以重科举者,以维持六经,能传帝王之道也。科举之功,不其大耶。庚子岁季秋朔日,东原李世弼序。 |
|